close

  改革的困難在於:它要觸動已有的利益格局,要觸動已有的既得利益。一般來說,觸動了既得利益,需要給予一定的補償,有的時候就是因為補償的本金不夠,所以就不能夠啟動或推進改革。不啟動改革,很多問題就會越拖越久,拖到不行的時候會貿然改革,常常會把改革推進到了革命,這是歷史上很多國家都出現過的一個怪圈。
  當前,我國改革正在處於“深水區”,觸動的既得利益還不小。當然,我們今天的國力和經濟情況與30年前相比要好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夠有效推進改革?我認為,從我們過去的經驗看,有一個途徑或一個方向值得註意,這就是改革除了觸動現有的既得利益,還要盡可能快地形成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這個新利益的力量越大,改革就越難逆轉,越可以把國家的發展狀況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從歷史來看,形成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改革的一條主要經驗。現在回想起來,上世紀80年代為什麼能成為一個改革的“黃金年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迅速形成了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例如,農村一改,8億人中大多數都從改革當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情況下,用不著再講抽象的條文,他們就站在改革的一邊了。因為他們的利益跟改革以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緊緊地連在一起。還有,就國企改革來說,當時的確很困難,但由於迅速改出一些新利益,市場一形成,就能賺到錢了。資本市場到今天應該說也不能算很順利,但當時改革的時候,小平有句話,大意是:開了不行再關。發現後來開了就關不上了,也不可能再把它關掉,因為有很多新利益在裡頭。當然,這方面的改革還要再往前推進。這個經驗證明:不管我們觀念上、理論上、思想上對改革怎麼看,只要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利益,改革就能推進。上世紀80年代的厲害之處和重要的經驗就是選準了突破口,迅速大量地形成了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跟國家未來一致的新利益。
  當前,社會上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涉及範圍之廣,力度之深,前所未有。但是,好的決定精神如何能夠貫徹落實下去?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從歷史情況來看,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的情況比決定的還要深入,例如其中沒有寫關於農村改革,當時的頂層設計是國有企業,通過企業自主權來激活國有企業,農村是休養生息。可從實際的進展情況來看,三中全會以後沒有幾年就突破了。當然,歷史上也有其他的一些決定,其內容寫得也很好,在當時歷史情況下能達成這樣的情況也很不容易,但遺憾的是:決定達成了,卻沒有完全貫徹落實下去。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來說,它是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綱領,但關鍵是怎麼讓它變成實際行動。我認為,所謂貫徹落實決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迅速大量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當然,推進改革很不容易。其中一個可用的經驗就是要按照這個方向形成大量新的改革故事。形成改革勁頭很重要,因為這涉及到民心,不能讓熱乎起來的改革勁頭很快冷卻下來。(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摘編自12月23日《北京日報》)  (原標題:[推薦]儘快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k14ekrd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